原标题:如何斩断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链 要斩断谣言传播链条,让更多消费者成为有独立判断的谣言鉴别师,需要创造更多样和更高效的知识服务模式。 “小龙虾实为小虫虾”“无核葡萄抹了避孕药”“吃大盘鸡能感染禽流感”……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容易使谣言不胫而走。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4月18日《人民日报》) 拿食品安全话题造谣、传谣,是社交平台上比较普遍的问题,而目前清理这种有害行为的对策,主要放在对传播链的“清洁”上。即加大对传播者责任的宣示以及惩罚力度。这样的法制化手段无疑是最重要并且行之有效的,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是,至少还有两方面因素,也是食品安全谣言从产生到泛滥不可小觑的原因,不应该被忽略。 其一,是制造谣言的内在驱动。 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容易转变成影响广泛的谣言,这与人们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的“点击惯性”有关——毕竟人人都举着一只大喇叭。但是,谣言“制造者”呢,他们的动因是什么?为何甘愿冒法律风险,灌写不靠谱的内容? 一种是为商业炒作不惮以身试法。这种造谣者必须依法严惩,提高其违法成本,以法律的高压遏制不法经营者的牟利欲望。另一种则复杂一些:有人缺乏严肃的求证态度,获得一鳞片爪信息就急忙广播出去,可能还自认为做了公益的守护者。比如有的消费者偶尔看见某个场面或听闻某个传言,就夸大其词添油加醋写成热帖,最终却被证伪为“谣言”。让一些食品行业“很受伤”的传言,比如拉面添加草木灰、西瓜注射催熟针,等等,都与这种自以为掌握了“独家消息”的传播冲动有关。 让这种冲动降温的最好办法,是以公开透明消解此类信息的“独家”性质。越是无法隐瞒的领域,人们的认知越稳定,即使偶有耸人听闻的观点,也会及时出现辩解和澄清的反方意见。相反,越是信息来源被垄断而又缺乏公信力的地方,人们越是对“小道消息”感兴趣。目前,食品生产销售领域,在监管、评比、宣传等方面的机制体制就存在这样让人不安的缺陷。这么多人这么容易落入谣言的圈套,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公众的食品安全信息是多么匮乏,对食品安全防护网又是多么缺乏信心——这显然是前几年集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后果的持续体现。 因此,根本之策还是在于建立完善、公开的食品安全监管,让人们对中国食品更有信心。中国消费者盲目购买外国食品,也是因为有出口国比较严格的监管制度为其产品背书,这样的逻辑值得思考。有时候,“制造谣言”的目的是为了监督或者维权,如此悖论提醒我们:如果消费者有更好的信息获取和互动渠道,还会选择带有法律风险的“造谣”吗? 第二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是: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为何如此匮乏,以及如何改善? 研究市场的人爱说一句话:什么样的消费者,培育什么样的市场。但是,消费者的成熟和理性,仅靠呼唤是呼唤不出来的,需要系统的知识培养与训练。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辨别和处理信息的水平必须相应提高,否则必然落入“听风就是雨”的套路,而成为谣言传播链条上的一环。 要斩断这样的链条,让更多消费者成为有独立判断的谣言鉴别师,需要创造更多样和更高效的知识服务模式。与生活最密切的知识,毫无疑问应当首先走入生活。人们对食品懂得更多,才不会那么容易地被谣言蛊惑。然而现在无论从学校还是社会,公众获取此类知识的平台少之又少,与信息爆炸的现实完全无法匹配——头脑都没有被武装起来,又如何抵御谣言的进攻呢? |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