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食品工业网】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追逐“纯天然食物”,认为原生态的才是健康食品。可是,这些纯天然、原生态的食物真是天然的吗?天然食物真的更健康吗? “天然食品”并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是指那些生长在自然界中,未经加工或仅经过少量加工的食品。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吃的蔬果蛋肉都不是“天然食品”,因为它们一般都来自人工培育的种子和人工饲养的动物,还需要人工生产的肥料和饲料。于是,人们又按照自己的接受程度,对“天然食品”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修订。 在美国,这种争端还导致了几起著名的官司。法庭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涉案食品是否“天然”作出判断,但FDA拒绝了这一要求,并解释说:对“天然”作出正式定义牵涉到各个方面,比如消费者组织、工业界、政府机构等,还需要掌握相关科学、消费者倾向和数不清的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不值花费如此之多的资源和精力。他们只对食品标签中使用的“天然”一词作了说明:食品中没有添加人工或者合成的成分(包括各种来源的色素)。 而监管肉类和禽蛋产品的美国农业部对“天然”的说明则是:不含有人工成分、添加色素,只进行过轻微处理。所谓“轻微处理”是指加工处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食物状态。 中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并未对“天然食物”作出法规上的界定。既然连“天然食物”这个概念都是一地鸡毛,要泛泛地讨论天然食物是否更健康,也就更加没有基础了。下面我们就按照最严格的“天然食品”概念来讨论其是否更健康。即那种野外生长、完全未经人类干预的食品,如野生水产、野菜等。 在水产市场上,野生产品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养殖的。因为同样的大小,养殖产品的生长期更短,肉的筋道程度、风味物质的积累可能要少一些。而如果考虑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核心指标,相同的水质,水产品的生长期越长,体内累积的量就越高。而野外水质参差不齐,有的地方污染物的含量可能更高。此外,野生水产品面对病菌和寄生虫时只能听天由命,而养殖产品可以使用消毒剂和抗生素等“人工干预”来解决。 简而言之,“纯天然”的野生水产品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菌和寄生虫污染的风险要大一些,而人工养殖产品则存在着抗生素和消毒剂残留超标的可能性。 野菜的情况跟野味差不多。而植物面对病菌的侵袭,只能自己分泌一些化学物质来防卫,但对人类来说,这些化学物质往往成为毒素或“抗营养物质”。而人工种植的蔬菜水果经过了品种的培育和筛选,不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含量已经远远低于野生品种,而营养物质的含量则大大提高了。 |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