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发农〔2017〕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食品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与目标,细化重点任务与措施,全面推进食品科技创新工作,科技部组织编制了《“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科技部
“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节选)
四、重点任务
针对我国食品科技创新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需求,全面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实施。重点发展食品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优化食品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培养食品科技人才,提升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食品产业科技发展,构筑食品科技创新先发优势;加强全链条过程控制,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强化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一)发展食品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食品高新技术产业是增强我国食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也是加快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1. 加快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
着力推进以食品加工制造为特色的科技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食品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重点培育若干食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效益,进入全球食品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2. 推进食品绿色制造,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布局跨区域、跨领域的全链条协同创新基地,推动优势和特色食品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前沿阵地。推进东部地区食品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巩固中西部地区食品产业支柱地位,加速东北地区食品产业发展,依托科技优势区域良好的科技基础,打造食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3. 增强食品科技创新,培育食品新业态和新兴产业。
结合我国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全面促进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五大融合,催生更多健康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推动食品产业与教育、文化、健康等民生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食品工业旅游、制造工艺体验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一体化集成等“互联网+”新模式,为食品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强化食品品牌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依靠食品科技进步,创新驱动品牌建设,大力开发适应市场新需求变化的新工艺和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与大型电商品牌对接,拓宽销售渠道,夯实食品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挖掘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推动中华老字号食品传承升级,打造百年食品品牌。通过产业链延伸,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专栏1 食品高新技术产业
1. 食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在营养健康食品加工、中华传统食品工业化、大宗粮食转化、食品生物工程、食品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制定扶持政策,推进不同领域学科交叉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着力培育食品高新技术企业,力争2020年数量达到5000家。
2. 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以食品产业为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的“全链条一体化”的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孵化和培育食品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上,打造食品产业高新技术创新高地、成果转化阵地和产业推进引擎,促进科技与经济以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形成3-5个食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二)提升食品科技创新能力。
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食品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科技发展实验室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食品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强食品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
以食品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为核心,不断培育壮大食品科技队伍,强化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培养。在前沿新兴领域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培养企业创新领军人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三)推进食品产业科技发展。
围绕食品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新需求,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重点在食品加工制造、机械装备、质量安全、冷链物流、营养健康等主要领域,凝练具体项目和任务,一体化组织实施。
1. 加工制造。
围绕快节奏、营养化、多样性的国民健康饮食消费需求新变化与新兴产业发展新需求,针对我国食品产业整体上仍处于能耗和水耗高、资源利用率低、食品加工制造技术相对落后、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相对不足、加工前沿性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等紧迫问题,在食品加工过程组分结构变化、风味品质修饰、加工适应性与品质调控等方面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实现食品加工制造理论的新突破;重点开展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的工业化加工、传统酿造发酵和方便调理食品制造、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制造、营养型健康食品创新开发与低碳制造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实现加工制造过程的智能高效利用与清洁生产;系统开展大宗粮油制品适度加工、薯类和杂粮综合开发、果蔬制品低碳制造、肉蛋奶等畜禽制品和水产制品绿色加工、茶与食用菌等特产资源精深加工和高值利用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在标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低碳化制造、全程化保障等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专栏2 加工制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