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前沿 • 正文

科技部:印发《“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4)

2018-08-21    关注:东北食品网     人气:  ℃

高度关注未来食品制造已从传统机械化加工和规模化生产工业4.0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互联制造、从传统热加工冷加工、从传统多次过度加工适度最少加工、从依赖自然资源开发人工合成生物转化等方向发展。重点开展云技术、大数据和互联网+非热加工、冷杀菌和生物膜分离生物转化、高效制取和分子修饰等食品新型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开发研究;积极开展合成生物、分子食品、3D制造等概念食品制造理论与技术的探索研究。

专栏7 颠覆性技术

 

1. 精准营养食品制造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人类基因组学、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营养代谢组学和食材营养功能组学等生物组学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生物活性因子定向分离萃取与稳态化靶向递送技术、品质风味分子修饰与营养健康食品精准制造等共性关键技术,创制营养靶向设计、健康个性订制的新型营养健康食品。

2. 食品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国际食品工业4.0与世界性大数据时代下的食品智能互联制造技术快速发展的新趋势,重点探索数字化智能互联制造、合成生物工程、分子食品制造、生物高效转化、适度最少加工与非热制造、云技术与互联网+及3D制造等食品智慧制造理论与新技术,探索开发未来食品。

 

(四)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突出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危害物形成机制、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暴露的基础研究,强化监测检测、风险评估、追溯预警、过程控制、流通储运、应急处置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引领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为实现从被动应付主动保障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1. 深化基础研究,强化源头治理。

重点开展食品原料和加工过程污染物的形成机制和调控原理研究,揭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明确典型化学危害物的危害效应并解析人群暴露特征,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专栏8食品安全基础研究

 

1. 食品原料中危害物形成机制和调控原理研究。针对我国农业源头污染问题,系统开展食品原料中新兴环境化学污染物、农业投入品、生物危害物、重金属等危害物在农业生产中的迁移、转化、互作、归趋的基础研究,阐明典型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揭示典型危害物蓄积规律与赋存形态,探索安全控制的原理。

2. 食品加工过程污染物形成与调控基础研究。围绕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乳制品、油炸和烘焙食品等典型食品,开展食品制造过程中微生物、酶、糖类、蛋白质、脂肪等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互作机理、品质形成、保持与劣变机理研究;解析内源性危害因子形成、阻断与定向调控原理,研究外源危害物在加工过程中控制机制。

3. 食源性致病菌抗生素耐药机制与传播规律研究。系统开展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的养殖动物-养殖环境-食品-人群全链条研究,构建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多源基础数据库,解析耐药性产生与传递机制,探明耐药菌/耐药基因的人群暴露与危害特征并评估其人群健康和环境生态风险。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此网观点!法律顾问:崔强

    © 2002-2029 东北食品网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辽ICP备15005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