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领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伊春市工商局加大了对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重点打击食品行业中的无证无照经营、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组织对全市各类食品批发和集贸市场、早夜市、农村大集、个体食杂店等开展了“六查六看”活动,收到显著成效。伊春市卫生局法制科和卫生监督所常抓不懈,突出重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校食堂、餐饮行业及散装食品经营业进行了系统排查整治,依法处罚了9家店铺;加快了餐饮业的量化分级管理,全市共有1470家通过了食品量化三级认证,避免了食物大的中毒事件发生。专项整治以来,伊春全市共检查生产、加工、经营企业5797户,处罚违法案件75起,涉及物品总值360万元,取缔无证企业20户,吊销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5户,增强了食品安全信誉度。 倡导诚信、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全面启动。 成立领导小组、专设办公机构。为从根源上推进食品安全工作上档次,伊春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自组建就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抓住不放松,成立了伊春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组长,由市食品监管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办公室下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牵头组织、协调食品放心工程和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起草《伊春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全市。 确定试点,开展工作。伊春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伊春市食品行业的实际,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消费4个环节中,选定了嘉荫县无公害食品基地,黑龙江翔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伊春市酱菜厂、伊春市鹿堂生物有限公司、伊春职业学校饮食服务中心、伊春市四海生态园酒店、铁力市一中食堂、伊春市百姓超市、伊春市客隆超市九个单位为试点企业,召开了试点工作动员会议,开始了试点工作。为搞好试点工作,目前已结合实际,制发了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征集制度、信息发布制度、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督查制度等五项制度。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通过这些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措施的全面落实,实现了靠制度管安全、用制度保安全,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状况和信用质量,有力地推进了试点工作向深入发展。 形成氛围,社会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利用新闻媒体、网站全面宣传。面向社会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一方面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予以警示;一方面宣传食品放心工程实施情况和开展食品专项整治取得的成绩,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保护能力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意识。开展食品放心工程以来共编发《食品安全工作信息》12期,电台电视台播发食品安全有关新闻9项,《中国食品质量报》、《伊春日报》、《林城晚报》刊发食品安全有关新闻86条。通过宣传,市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大有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管食品安全的氛围越来越浓。 问题与建议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食品安全存在着的主要问题不同,给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监管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着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部署能否落到实处。调查看,伊春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有的还有“勒、拿、卡、要”,用原则交人情的行为;法律法规知识不适应工作、法律意识差的现象;检测检验技术水平低,贻误工作的问题;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数量不够等状况影响了工作效率。市卫生监督所现仅5名专职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人员,第一学历大专生仅1名;高、初级职称各一名、中级3名。按国家卫生部要求,卫生监督技术人员高中低配置比例为3:5:2,伊春市现为0.6:4.9:4.5,而且高、中级人员90%在市级和两个县(市),自八十年代以来,没有一名正规院校大专生充实到区级工作。 |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