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食品网

热门关键词:  东北食品  食品药品  辽宁  涓版敹  涓撳?

我国主食产业潜力巨大 10万亿市场蓄势待发(2)

发布:2018-06-28    关注:东北食品网 WWW.DBSPW.COM     人气:  ℃

主食加工联盟秘书长张泓介绍其宗旨时表示,联盟紧密围绕国家营养健康战略需求,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导向,以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整合各方资源,开展协同攻关,推进行业交流与合作,建立主食加工合作共生、协同发展体系,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促进我国主食加工产业稳步发展,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我国居民营养健康水平,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专家表示,主食加工产业是我国食品加工产业的主体,大力发展主食加工,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传承民族食品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院士工作站将紧抓科技创新主线,立足黑龙江省优质粮食和畜禽等“大食物资源”独特优势,把握好“东北振兴”“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哈长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现代主食加工技术研究。

她在“聚焦营养与健康、创新发展食品产业”报告中指出,营养与健康已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国际共识。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不断推动着人类膳食结构的改变。引进现代食品加工理念,开发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从营养、安全、方便、美味、实惠等多角度探索一条符合各国人民饮食习惯的“标准化”发展之路。强调营养化、工业化、地域特色化和休闲化成为现代主食的重要发展趋势。

黑龙江省素有“黑土地北大仓之称,哈尔滨地处世界三大种植黑土地带,是世界公认的稻米种植、玉米种植和畜禽养殖黄金带。稻米、大豆、马铃薯、甜菜等农产品产量居全国之首。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选择在此建立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所长戴小枫就是看中了它独特的资源优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周素梅博士、张春晖博士以及国家粮食局科学院谭斌博士、北京光华精锐韩志辉博士分别就稻米主食产业发展趋势、主食产业化问题与思考、定量卤制肉制品加工技术进展和主食产业增值路径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周素梅称,国内原料与国外的品质差距始终存在,原料品质不稳定,有什么加工什么,消费者对粮食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我国稻米品种针对不同的产品开展加工适宜性评价,建立适宜加工原料评价标准体系非常必要,从加工的角度对育种界提出要求,从源头上解决适宜我国传统主食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问题。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集成创新,开发适合我国稻米主食加工特点的技术与装备。

 创新驱动传统菜肴营养产业

据资料显示,我国80%的农产品是以主食菜肴形式消费的,每年年产主要食用农产品原料高达20亿吨。其中,水稻2亿吨、小麦1.2亿吨、玉米2.1亿吨、蔬菜5.0亿吨、水果2.5亿吨、薯类2.0亿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主食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泓认为,目前中式食品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师传徒”传承方式易造成传统工艺模糊或易丢失;工程化程度低,无法满足社会化需求;品质形成机理不清,造成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安全性担忧;营养搭配不均衡,造成菜肴“三高”(高盐、高糖、高油脂)又“三低”(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膳食纤维),标准实施荤素比例不合理。普遍存在标准化程度低、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实施能力差等问题。国外大型公司洋食品抢占中国食品市场,其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是洋快餐成功致胜的关键。

201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食品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期。每年生产的20亿吨主要食用农产品原料,85%食用农产品以植物性原料为主,我国传统菜肴食品工程化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张泓预测,国内未来有10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商机。其中,预制菜肴占50000亿元,馒头制品占15000亿元,米制品占25000亿元,面条制品占10000亿元。围绕国家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目标和食品产业现代化战略需求,按照产业链和创新链配置资源,在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已成业内共识。

与会的企业家们表示,现代主食加工产业是大营养大健康产业,依托全国主食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集聚各方优势资源,充分挖掘大食物资源,利用营养健康大数据,开展全国性科研大协作,创制开放性大配方,充分培育高附加值主食产品,实现主食加工的工业化和个性化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未来大趋。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

    责任编辑:王赢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食文 | 产业 | 风采 | 图片 | 视频 | 购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此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法律顾问:崔强

    © 2019-2021 dbspw.cn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辽ICP备18014855号-1

    服务邮箱: a024@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23856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