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专家认为,“自供”解决不了“自救”问题。江西省农产品质量监督局局长邓贵仁说,首先,普遍自供是不现实的,城市里的菜地资源毕竟有限,再说群众自己种的东西也未必健康,比如一些群众不施化肥但会使用人体粪便,后者可能带有许多有害微生物,种出来的蔬菜同样不安全。 山西省工商局一位干部指出,消费者与菜农果农直接对接,既减少了流通环节的人为安全风险和自然质量损耗,也减少流通环节增加的成本,实现了农民和买家双赢。但也要意识到,双方的关系是松散和原始的。组织、个人与种地的农民和生产基地对接,大都是组织成员通过朋友、亲戚关系寻找到,并以松散和非契约化的形式确定的租种和雇用关系。这种交易行为跳过了市场监管这一环节,是建立在对田农食品安全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而后者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邓泽元认为,自供现象背离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不现实,同时折射出群众科普知识的缺乏。他说,自供现象的一个基础是群众认为越天然、越原始的食品越安全,其实这并不正确,有不少自供行为反而害了自己。他举例说,有人喜欢去小作坊买花生油,但这些缺乏先进工业手段制作出的花生油往往黄曲霉超标,而且营养成分破坏严重;还有人喜欢自酿葡萄酒,但葡萄本身有许多有害菌,杂菌发酵物是有毒的。他认为,自供现象说明,食品安全的科普同样十分重要。 “绿色”诚可贵,“有机”价更高——寻找安全食品(中篇) ■ 半月谈记者 李美娟 张莺 管建涛 南婷 目前市场上被普遍认同的安全食品,莫过于“三品一标”农产品(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简称),它们也是我国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食品品牌。如果把安全食品比作一座金字塔,无公害农产品是塔基,绿色农产品是中间的塔腰,而有机农产品则是最顶端的塔尖。在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污染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发的背景下,有机农产品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的优势备受市场青睐,是老百姓最为认可的安全食品。但是,半月谈记者在各地发现,有机农产品不仅在市场上数量较少,其高昂的价格也让普通工薪阶层望而却步。 超市见闻:一颗芽白48块,有机食品“天价”让百姓有心无力 5月5日,半月谈记者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家华联超市发现,几个大的冷藏柜里摆满了已包装好的各类有机果蔬。其中,产自北京青圃园菜蔬有限公司的“有机胡萝卜”每公斤标价33元、土豆每公斤33元;另一家公司生产的一颗约两公斤重的“小汤山芽白”标价48.48元,令人望而却步。 一些省会城市的有机食品价格也是居高不下。记者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家大型超市看到,350克有机小米和350克有机黄豆的标价都是7.9元,紧挨着这些有机食品摆放的普通小米和普通黄豆的售价分别是每500克2.95元、每500克2.45元,每500克有机农产品和非有机农产品之间的售价差都达到七八元。 记者在销售杂粮的柜台前站了20多分钟,不时有市民购买普通粮食,却没见有人购买有机食品。正在买米的哈尔滨市民廖女士在挑选米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看有机米。 “你看看这小米,一斤差这么多钱!这东西不像衣服,买一件能穿好几年,稍贵点也行。天天吃的东西,谁家能受得了,咱是从没买过。”廖女士有些激动地说。 超市的毕姓促销员介绍,有机食品的走货量相对较慢,平常也有人来买,但非常少。“多是一些怀孕的、身体虚弱的人来买,这东西确实营养高,没有什么农药,对身体好,但价格太贵了,普通老百姓根本承受不了。” 记者了解到,“三品一标”农产品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实施严格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制度,加上认证后的有效监督,较好地保证了生产的规范化和产品的安全性,但这类产品主要面向高收入人群、礼品专卖、出口等渠道销售。记者在江西南昌采访时,不少群众反映,这些认证农产品不但贵而且难买到,很多超市根本没有摆放。许多大型超市没有这类进货,而在绝大部分的菜市场,“三品一标”产品更是几近绝迹。 产地走访:成本、定位、认证费“三高”,农民吃不起自己种的有机米 在超市里,记者看到有机大米每500克价格在50元以上。为什么有机米和普通米售价相差数倍?记者来到了有机大米的著名产地黑龙江省五常市进行调查。 民乐乡富胜村农民李贵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有机水稻不能使用农药,每亩地有机肥需200多元;15元一袋的营养剂要1袋半,得20多元;7元一瓶的防病生物制剂得1瓶多,一亩有机水稻使用的有机肥和生物药剂的费用就快到300元了,而种植普通水稻使用的化肥农药只需100多元。 由于不能使用农药,田间除草的工作量很大。李贵民告诉记者,现在的人工费非常贵,一般时候是每天100元,忙的时候每天150元都雇不到人。从种到收,仅田间管理的人工费每亩就得400多元,要是用农药几十元钱就够了。全算下来,一亩有机水稻要比普通水稻的成本高出500多元。此外,由于不能使用化肥,只能使用农家肥,水稻产量也大大降低。 不仅大米,很多有机蔬菜的成本也要比普通蔬菜高出几倍。哈尔滨市呼兰区富强村农民姜孝良说,农药使用受限,一些病症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影响产量的同时增加有机蔬菜种植成本。 民乐乡农民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和粮食加工企业提前签订合同,所产水稻全部卖给企业,不用管销路。他们种出的有机水稻每斤成本在七八元钱左右,但经过粮食加工企业的加工、包装和经营,卖到北京、上海等地每斤的售价已经超过50元。 “有机大米卖得太贵了,我们只能再到市场上买每斤四五元钱的普通大米吃。虽是自个儿种的水稻,却吃不起。”一些本地农民感叹。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在收购有机、绿色食品原料时价格就很高,其加工、销售环节加价更多。此外,认证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有机产品认证科负责人介绍,1000亩以内的种植面积认证一次需1.4万元,随着面积扩大,认证费随之上浮。在此基础上还得按照作物品种收费,一种蔬菜的检测费是2000元,检测多少种就得交多少个品种的钱。由于每年都需要进行认证,所以每年都要缴纳认证费用。 专家观点:有机食品难当食品安全重任,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任重道远 |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